1984年农历正月十二,河南卢氏县一卧病在床的老人突然想到了些什么,嘴里开始念叨:“朱阳关、五里川”“纸条、大印”一遍又一遍。 从老人精神开始失常,整个人处于半疯癫状态后,就时常说些大家听不太懂的话。但他的家人很都懂他,虽然不知其具体意义,却还是知道那些都是和党组织有关,和当年红军途经河南卢氏县向入陕西有关。 又听见念叨声,老人的老伴和女儿立即走到老人身旁,询问他是否有话想说。这一次老人竟然要比往常清醒得多,言语顺畅、字句清晰。可其老伴儿和女儿反倒是更加希望他如往常一样迷糊,因为这一次他似乎是感觉到了自己时日不多,便交代起了遗言: “我死后,你们要将我埋到县委党校旁,我追求一辈子也未能入党,死后还要追求入党,我要头枕党校、面朝红军走过的路,永远地看下去……” 就这样,老人带着遗憾永久地闭上了眼睛,享年73岁。 可是啊,老人不知道的是,党中央一直记挂着他,一直在找他。当年被他救下的近3000红25军军长程子华,更是先后派人6次寻他。只是奈何造化弄人,由于一字之差和仅知他是山西晋城一条线索,导致负责寻找他的人在晋城次次无功而返。 所以,遗憾结局就如老人的女儿陈爱芳所说得那样:“至死,父亲也不知道当年的红军找到了他。” 老人名叫陈廷贤,早在1950年新中国建国伊始之际,当时正在河南省卢氏县某食品厂工作的他,就已经先后多次向厂里的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 申请入党,从来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且陈廷贤这人为人老实,对于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先进,学习毛著积极分子,同时还是省劳模,多次出席省、地的表彰大会。所以,就算他被厂里的党支部视为先例也在情理之中。 只不过,陈廷贤比起“入党”,更想实现“补交党费”这件事儿。按照他所说,他早在1934年末,因为救下了3000名红军战士得到了军长的认可时就已经加入了共产党,是一名正式党员了。 一个人就能救下3000红军?毫无疑问,对于这样的陈述,无论谁听都会觉得有些夸张了,所以压根就没有一个人相信陈廷贤所说。毕竟他口中所说的当年红军军长给他的那张“纸条”他已经无法提供。而且当厂里的党支部询问他所救的是哪支红军部队,番号叫什么时他也说不清楚。 就这样,他往后就再也没有提及当年的事儿。他不说,不代表就承认了大家口中所说的,他在胡编乱造的指责,他只是苦于没有办法去证明,这件事儿也成了他余生未了的最大遗憾。 1911年11月15日,陈廷贤出生在了山西晋城县(今规划于泽州县),一个名叫水东乡长阴村的贫苦家庭中。家中共有6个孩子,陈廷贤排行为老三。原本其父母要养活这么多孩子就已经十分不易了,却奈何又生在了军阀混战的时代,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又在几个孩子都尚未成人时撒手人寰。家中唯一的壮劳力没了,陈母一个人拼尽了全力想要养活6个孩子,却还是眼睁睁地看着最小的两个妹妹饿死了。后来为了不让悲剧重演,陈母只好忍痛将最小的儿子送给别人抚养。 陈廷贤虽然年龄小,可他自幼懂事,于是为了给母亲分担生活重担,他13岁那年得知堂哥要外出谋生计时,好说歹说硬是求着堂哥带上了他。因为不曾读过书,也没学过艺,陈廷贤除了干苦力活,他找不到任何事儿做。所以,小小年纪的他开始跟着年长他好些岁的哥哥、叔叔们在晋南运城一带靠下井挖盐为生。 然而他也发现了,由于自己能力有限,就算自己每日比其他人多挖些时间,也并不能赚得更多。那些钱别说贴补家用,就是养活自己都只是勉强,于是他开始琢磨如何才能赚更多钱。通过观察和打听,他发现盐贩子要比挖盐赚得多些后,就开始用他那小小的肩膀,挑起扁担来往穿梭于三门峡、卢氏县一带贩盐。 靠着贩盐赚了些钱后,陈廷贤就在卢氏县租了房子,慢慢安顿下来后他还花钱拜师学了些糕点手艺。往后,他的挑子里就专门卖自己制作的糕点,成了走街串村的卖货郎。 虽然日子清苦,可至少当下也算是有了稳定的营生,反而让陈廷贤觉得乐此不疲。卢氏县地势特殊,崇山峻岭路很不好走,而且走大路还容易碰上军阀、国民党军队看上啥就直接拿,分文不给的倒霉事儿。所以,时间久了陈廷贤不仅对各条大路十分熟悉,还摸索出了一些可节约时间的小路。 而当时的他肯定没有想过,就是这些平日里为了自己更好卖货,才摸索出来的小路往后会成了近3000红军战士的“救命路”。 “长征”,于中国历史而言宛如一部伟大的史诗,其中的每一个篇章都令人肃然起敬。而其作者便是令后辈永远尊敬、铭记、感恩的“中国工农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开始走艰难的长征路。 同年入冬之际,国民党部队为了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屯兵40多个团剑指红军。省委得知消息后,经过商议决定让近3000人的红25军(223团、224团、225团和手枪团)先行撤离苏区,作为北上先遣部队从河南省罗山县出发,沿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向西转移,开始长征。 红25军于11月16日出发,西行路上屡遭敌军围堵,尤其是当部队行至河南省和湖北省边境的桐柏山区时,处境更加危急。考虑到桐柏山区属于典型的易攻难守的地势,不适宜建立根据地,指挥部决定只得下令让已经疲惫到不行的战士们继续西行,先行至伏牛山区再做下一步打算。 虽然这是据实况而定,但国民党方面考虑到万一红25军不停留于桐柏山区,而改为继续西行入陕南这一可能性,早就对此做好了打算。 为了围堵红25军,蒋介石不仅亲临武昌坐镇督战,还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发急电至开封19路军,命令第60师万余精兵强将急行军,埋伏于卢氏县至商洛的五里川和朱阳关两个关隘口。 而更为可怕的是,敌人不仅要先于红25军抵达关隘口,还在我军必经之路七里岗埋伏了重兵,就等着我军进入埋伏圈。 敌人有备而来,我军防不胜防。虽然部队在遭遇敌军伏击后,经过了半天的艰苦作战,终究是打退了敌人,还得打敌人到晚上全然不敢再进攻,给我军连夜突围创造了条件。但短短几小时突围作战,我军牺牲了近百名战士,负伤战士也有200多人,损失极为惨重。 好不容易抵达了伏牛山区,可这里依旧不安全,部队只得做短暂停留休整,然后继续向陕南商洛出发。 然而就是这条路充满着说不尽的凶险,前有敌军先行抢占五里川和朱阳关两个关隘,并在那里构筑了工事堵歼红25军,后有距我军最远不过70里的敌军数万兵力“追剿队”。左方有曾为了巩固个人的“土皇帝内乡王”地位,杀害了河南内乡县首任中共县委书记马华敏,如今又听信了国民党谎言和共产党作对,率部夹击红军的别廷芳驻守。虽然右边不曾有敌军,可那是黄河天险,并且说不准陇海线上也有蒋介石的备用军队随时待命,只听一道命令就可赶来增援。 所以,当时的蒋介石对于此次围堵红25军的计划有着百分百信心,直言“此乃铁壁也!红25军这次‘插翅亦难逃遁’。”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铁壁”和这“遁”竟然被一个卖货郎给破了! 面对这前后左右均无路可走,红25军可谓到了生死存亡之际,“绝望”的情绪很快就在早已被近日一路行军一心御敌,拖得身心俱疲的军中蔓延开来。甚至伤病员同志们为了不拖累其他战友,不约而同都有了一样的打算。 他们联合起来,给军领导写了封血书,内容为:担架队员要求充实到连队,将断后任务交由他们!而血书的背后不仅有着伤病员同志们的名字,还有与之对应的籍贯。 显然,这已经不能算作伤病员战士们请求作战的“血书”,而是他们为了保存部队更多力量,做出了大不了牺牲自己的打算,写下的一封“遗书”! 那行军至此,红25军就要等着全军覆灭吗?肯定是不能的! 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等领导眼神彼此交汇后,内心达成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共识。他们先是安抚了战士们的情绪后,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查看地图,企图在如今这个绝境之地找到一条或许敌人都不曾注意到的入陕之策。 那时候因技术有限,就算是再详细的地图也不会详细到崇山峻岭的条条小路都记录于上。所以,军领导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当地的人民群众身上。 想到这点后,军长程子华立马派出了几名侦察兵去到了附近村子找人。然而情况不妙的是,这里的百姓们多年来一直苦于土匪、军阀的压迫,于是一听当地地主民团说又有部队要来,便又误以为是恶人要来抢掠的百姓们,纷纷弃家而逃。 程子华 这样一来,前去寻人帮忙带路的战士们一直找到了晚上,别说是找到愿意相助红军的人了,就是普通人都不曾遇见几个。 坏消息一来,让原本好不容易被吹走的绝望感再次袭来。怎么办?难道这近3000名红军战士,当真就要被敌人围歼于这天险地带吗? 就在军领导们虽然表情依旧沉着冷静,实则内心也是不知如何是好时,走得更远去到了距离卢氏县城20多里的横涧乡的侦察队带回来一个老乡,这人便是陈廷贤。 前文也有提到,这近10年来为了卖货,陈廷贤早已将这一带大路小路烂熟于心,说是闭着眼走也不会错都不算夸张。所以由他做向导,绝对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见带回一个老乡,军长程子华宛如看见了三千将士们的救命稻草一般,立即上去和陈廷贤详谈,生怕老乡会不同意。虽然他也知道,老乡帮忙带路也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危险,可时下的他别无其他选择了。 然而这一切都是程子华多虑了,因为陈廷贤从侦察队找到他时,就已经想好了与红军战士们的命绑在一起。就算程子华不说,这事儿也包在陈廷贤身上了。 这些年奔走于三门峡、卢氏县一带挑担卖货,陈廷贤也是没少遇见军阀、国民党军,还有红军战士们。令他感触颇深的是,除了后者红军战士采买时时客客气气照价给商家钱外,前两者基本都是看上啥拿啥,甚至二话不说直接明抢。 这样一来,虽然他都不曾与更多红军战士们接触,也不曾了解红军的政策,但单单凭这一点他就认定了“红军是好人”这事儿! 不谈不知道,这一谈发现两人还是山西老乡,一说乡音两人便更加熟悉起来。随后两人谈了很多,程子华得知陈廷贤13岁离家讨生活,一路兜兜转转吃了无数苦今日才暂时在卢氏县安定下后,心里五味杂陈甚至眼里还泛起了泪光。 再看陈廷贤很是平静地回忆艰苦过往,程子华紧握住了他的手,说了句“小老乡,你受苦了”后眼泪夺眶而出,转念再一想这带路的危险,程子华的内心更加难受。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当他如实告知陈廷贤红军当下的所处险境时,陈廷贤瞬间坐不住了,“霍”地一下从板凳上站起来,说: “程军长,你们快走吧……我给你们带路。我……走过一条小路……虽然险要、崎岖难走,但可以绕过朱阳关、五里川两个隘口,直插陕西的洛南。” 听了陈廷贤的话后,军领导们开了个小会做了些研究,决定就跟着陈廷贤走,今晚上好好做准备,明天开始出发。 翌日12月5日,天际线开始露出白色,红25军就已经在做出发前后的最后检查了。天色渐亮,道路也可以看清后,部队由陈廷贤走在最前面带路从叫河出发了。 虽然小路一般只有当地人才知,但途经的那条深山峡谷时属于开阔地带,所以为了保险起见,防止敌军伏击,副军长徐海东还是率领了2个连,配上7挺机枪当开路先锋,沿着两边山头走。 徐海东,1955年授“开国大将” 到了夜幕时分,部队竟然就已经顺利地抵达了位于城南洛河南岸的涧西、南窑。转头一看卢氏县城,在灯笼的照亮下还可以清楚地看见县城城门禁闭,城门外还有敌军在巡逻。然而他们全然不知,敌人早已“飞”过了他们眼中的必经之路。 因为此时依旧距离敌人不远,故而部队就算再疲惫也不敢停留,在经过了一夜急行军后,红25军成功将国民党19路军第60师万余精兵甩在了身后边。不过这一路也并非绝对风平浪静。 8日这天,眼见红25军已经在豫陕交界处的铁锁关,顺利击溃了地主民进进入陕南境内,可又遭遇了敌军第42师两个团前来的围堵。因为敌人来得突然,先头部队在毫无准备下就和敌军一个营交上了火。所幸的是,在225团3营营长李学先的带领下,战斗在黑夜时分以全歼敌军画上了句号。 9日,红25军顺利翻越了蟒岭,打开了进军陕南的大门,去到了洛南县庾家河扎营,成功逃出了三天前“前后左右”均无路可走的艰难险境之中。 至此,红25军一改此前危急局面,直接粉碎了蒋介石有着绝对把握的“妙计”! 而这一切,最大的功臣莫过于引路人陈廷贤。正是他的不顾危险,才挽救了红25军近3000名战士。分别之际,全军都对陈廷贤充满了感激之情,程子华深知他这些年过得不容易,便让取了200块大洋作为谢礼交给他。 这些过得不容易确实不假,200块大洋可谓是陈廷贤20多年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但他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帮红军带路是心甘情愿,而且红军也是为了像他这样的穷苦百姓打天下,换个话说他这也是在帮自己,固然是没有收钱这个理的。 周围的战士们见他不肯收下,全都涌过来让他拿着,可无论大家怎么说都不肯收,所以最终这钱又回到了军长程子华手里。但就这样让陈廷贤走了,程子华怎样都觉得不妥,便写了张纸条,还在上面盖了红25军的大红印。 程子华将纸条交给陈廷贤时,再现强调让他好好保存,还对他说了句:“从现在起,你就是共产党的了!” 这里的纸条便是陈廷贤对党支部所说的那张纸条,补交党费也是因为他觉得程子华那句话,是军长对他的肯定,是同意让他加入共产党了。 陈廷贤一直都有好好将纸条保存着,起初基本是纸条不离身,后来他就将纸条放在了屋梁中。原本以为这是完全的保存法,殊不知后来侵华日军大举攻城,一路挺进卢氏县后,不仅肆意虐杀百姓还放火烧村。那张陈廷贤细心保存了数年的纸条,便随着日军的一把大火给化为了灰烬。 因为陈廷贤不识字,在革命没有结束时,他也不敢随意将纸条拿给别人看,所以当厂里的党支部询问他纸条内容时,他也答不上来。 随着人民解放军相继在多个城市取得胜利,解放的号角声从各地响起后,人民的生活也逐渐好起来,陈廷贤也于1950年去到了当地一家糖业烟酒公司有了稳定工作。他也因为工作认真,多次被评为优秀。 因为纸条、入党和当年给红军带路这些事儿,虽然确有此事,但他也确实是拿不住证据,所以这事儿一直不曾有着落,让陈廷贤一心想要追随共产党的心很是无奈。然而,他不知道的是红25军军长程子华一直记挂着他,原红25军政治部科长刘华清将军也一直记得他,还在回忆文《艰苦转战长征入陕》中,专门提到了“货郎陈廷贤”的功绩。 “海军司令”刘华清 由于战时由于条件不允许,等到新中国一成立,基本事情都逐渐走上正轨后,程子华便一直在派人寻找。只是因为只知道陈廷贤是晋城人,寻他的地方也一直都在晋城内。而且由于口音所致,程子华便一直以为陈廷贤名叫“陈廷献”,故而先后6次前去寻找的人都无功而返。 这事儿就一直拖到了1983年,中央军委决定就红25军战史进行编写时,在资料中再次发现了“陈廷献”大恩人,这才扩大了寻找范围,开始在晋冀豫陕仔细寻找。 在中央的授意下,各地相关单位积极配合,终于在河南卢氏县找到了陈廷贤。只是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他已经卧病在床,神志也已经不清,对当年的事儿无法详细说明。于是又经过多方查证,终于在1984年才确定了陈廷贤的身份。可是陈廷贤终究是没有等到这一天,于同年正月交代了遗言后,便与世长辞了。 为了弥补遗憾,组织上同意了陈廷贤“想要安葬在党校旁”的遗愿,将其安葬在了卢氏县党校旁的公墓里。其家人也得到了照顾,给其女儿安排工作,给其老伴儿给予优待。刘华清在得知终于找到了陈廷贤,其老伴儿尚且在世时,也做了特别交代: “要照顾好她。当年要不是陈廷贤带路。红二十五军就很难冲出重围。你们要好好宣传陈廷贤的功绩!” 值得一提的是,陈廷贤还不仅带红25军入过陕,救下了近3000名红军战士。1947年9月,陈谢大军克卢后转移时,陈廷贤也曾冒着生命危险,帮着军队藏匿军鞋、布匹等物资。等到适合时机交于部队,帮助大军解决寒冬之苦时,物资一件不少。 1996年,陈廷贤的故事再次得到了卢氏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为其树立了墓碑,碑文刻着他的功绩。在当地党史馆里,也清楚地记录了他当年的英勇。 丰碑的树立不仅树在了大地上,更树在了人们的心里!那长长的碑文,不仅记录着陈廷贤的功绩,也记录着革命胜利的不易! 致敬“布衣英雄陈廷贤”,致敬红25军,致敬所有为了革命胜利做出过贡献的所有!如果真有来世,愿你们遇见的全是美好,也能好好看看这越来越好的新中国! 白袜袜格罗丫 https://www.gaogediao.com/post/159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