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商贸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在世界很多其他地区,贫穷父母会生育更多的贫穷子女

2021-07-28| 发布者: 无名商贸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桑贾伊·甘地是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的小儿子,也是她的法定继承人。不幸的是,桑贾伊1981年死于一场坠机事故...
柠檬网 http://www.baweila.cn

桑贾伊·甘地是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的小儿子,也是她的法定继承人。不幸的是,桑贾伊1981年死于一场坠机事故。他认为,人口控制是印度发展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所谓的非常时期(1975年年中~1977年年初),人口控制成为桑贾伊多次公开露面所探讨的一个主题。

在这一时期,民主政权瓦解,桑贾伊虽然没有任何官职,却公开地活跃于政治领域。“‘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得到‘最高的重视’,”他在一次简短的讲话中说道,“如果人口继续以现有速度增长,那么我们的一切工业、经济及农业发展都将毫无意义。”1印度的计划生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该政策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1971年,喀拉拉邦推出流动节育服务,这种“节育阵营”法成为桑贾伊·甘地制定非常时期计划的基石。尽管在他之前的大多数政客都认识到,人口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桑贾伊·甘地无论是在热情度上,还是能力(及意愿)上,都将这一问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实行他所选择的政策扫清了很多障碍。

1976年4月,印度内阁通过了一项正式的国家人口政策声明,要求采取大量措施鼓励计划生育,其中非常显著的一个措施就是,对于同意做节育的人给予丰厚的经济奖励,如多付一个月的工资或优先进入福利分房名单。更可怕的是,政府居然授权每个城邦制定强制节育法(对象为子女超过两个的人)。尽管只有一个城邦提议制定这项法律(但未通过),但各个城邦都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外界压力,纷纷列出节育名额并努力加以实现。除了三个城邦之外,其他所有城邦都“自愿”选择了比中央政府设定的更高的目标,即在1976~1977年之间,力争实现860万次节育。

一旦提出来,这一定额便不能被忽视。北方邦政府给其主要手下发电报称,“通知每个人,如果不能实现月度目标,他们不仅会被停发工资,还会被停职,受到最严厉的惩罚。立即通知整个机构,继续通过无线电每日向我及部长秘书报告执行进度。”直至乡村级别的每位政府职员(包括铁路稽查及学校教师)都要了解当地的目标。

教师会对学生家长进行走访,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同意做节育,他们的孩子以后就有可能不被学校录取。有些人乘火车不买票——这是当时穷人的普遍做法——除非他们选择节育,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毋庸置疑,这种压力有时还会蔓延至其他领域。尤他瓦是首都德里附近的一个穆斯林村落,一天晚上,该村所有男村民都被警察召集到一起,警察假装送他们到警察局接受罚款,实际上是送他们去做节育。

这一政策似乎已经实现了其短期目标,不过这种激励政策可能会导致实际节育数量的误报。1976~1977年间,报告称825万人做了节育,而其中650万人都显示是在1976年7~12月做的。到1976年年底,21%的印度夫妇都做了节育。不过,该计划不可避免地侵犯了公民的自由,激起了广泛的民愤。

1977年,印度最终举行了选举,辩论的一个主题就是关于节育政策的讨论,其口号最具纪念意义——Indirahatoo,indiribachao(大意是“节制性欲,远离印度”)。人们普遍认为,英迪拉·甘地之所以会在1977年的大选中失败,部分原因就在于这一计划使其失了民心。因此,新政府立即推翻了这一政策。

这一举措包含着一种历史学家所喜欢的讽刺意义,即从长远角度来看,桑贾伊·甘地反而促进了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一点不难理解。由于非常时期的大肆宣扬,计划生育政策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阴影,并且长期存在——有些城邦(如拉贾斯坦邦)仍然本着自愿的原则推广节育政策,但除了当地的卫生机构,似乎没有人对此感兴趣。然而,对于国家动机的普遍怀疑,似乎也成了非常时期最顽固的“残留物”。例如,人们仍然常常听说,贫民窟及村里的人拒绝注射小儿麻痹症滴剂,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给孩子做节育的一种秘密手段。

这一特别情况及中国所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都是加强人口控制措施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其实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某种形式的人口政策。1994年《科学》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称,人口理事会(ThePopulationCouncil)的约翰·邦加茨预计,到1990年,第三世界85%的人口所生活的国家中,其政府都会明确表示人口过多,需要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予以控制。

今天,整个世界都在担心人口增长问题,这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多原因。杰弗里·萨克斯在其《共同财富》(CommonWealth)一书中谈到了这些原因,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口增长对环境的潜在影响。3人口增长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导致全球变暖。

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区,饮用水逐渐减少,部分原因也在于人口的增长。同时,人口增长还意味着对粮食的需求加大,因此需要使用更多的水用于灌溉(70%的淡水可用于灌溉)。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淡水稀缺的地区。4这是极其严峻的问题,但那些想多要几个孩子的家庭却并不把这当回事,或许这就是政府出台某种人口政策的原因。问题在于,要想制定一种合理的人口政策,我们需要搞清楚为什么有些人会生那么多孩子:他们自己不能控制生育吗(如采取避孕措施),还是他们不想生育?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人口多的家庭错在哪里?

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例如,埃塞俄比亚妇女的的总生育率[5]为每个妇女生6.12个孩子,其贫穷程度是美国的51倍,而美国的总生育率仅为2.05。

这种有力的联系使很多人(包括那些学者及政策制定者)相信,托马斯·马尔萨斯18世纪所提出的那个古老观点是正确的。他认为,国家拥有多少资源基本上是固定的(他擅长以土地为例),因此人口增长一定会使国家变得更穷。5根据这一逻辑,黑死病在1348~1377年间导致了英国一半人口的死亡,那么随后的高薪时期就应归功于这场灾难。

近期,也就是艾滋病泛滥非洲的时期,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阿尔文·扬重申了这一观点。他在一篇题为“死者的礼物”(TheGiftoftheDying)的文章中称,非洲未来的几代人将受益于因这种传染病而导致的生育率降低。这一生育率的降低既有直接原因,即人们不愿进行未受保护的性生活,也有间接原因,即劳动力的减少使更多女性选择工作,而不是生孩子。

扬估算,在未来几十年,南非人口的减少足以抵消很多艾滋孤儿缺乏适当教育所带来的影响。由于艾滋病毒的直接影响,南非的富裕程度将增加5.6%。他通过观察进行了总结,这无疑是为了他那些过分挑剔的读者,“人们不能无休止地哀叹发展中国家的高人口增长率的灾难,又总结说人口不增长同样是一场经济灾难”。

扬的文章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就在于,艾滋病毒是否真的导致了生育率的降低。细致的后续研究否定了这一观点。7然而,人们大多愿意接受扬的另一观点——降低生育率可以使每个人变得更富有。

不过,这一观点并非如听上去那么明确。毕竟,与马尔萨斯最初提出其论题时相比,今天地球上的人口已增长了很多倍,而且我们大多数人也比马尔萨斯时代的人更富有。马尔萨斯的理论中并没有涉及技术进步这一因素,但它确实帮助人们发掘了很多潜在资源。

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更多的人会寻求新的想法,因而技术突破或许更容易实现。的确,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人口越多的地区或国家往往发展得比其他地区快。

因此,仅靠理论不太可能解决问题。当今生育率较高的国家更穷这个事实并不完全因为生育率高。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生育率高恰恰是由贫穷引起的,或是有第三个原因导致了高生育率及贫穷。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常常伴随着生育率的急剧下降(如20世纪60年代的朝鲜和巴西),即使这一“事实”并不是绝对的。

难道很多家庭在经济快速增长时就开始少生孩子,还是由于他们没时间照顾那么多孩子?或者生育率的降低让他们节省了一部分资源用于其他投资?

同样,如果想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就要转换视角,先将大问题放在一边,专注于穷人的生活与选择。首先,我们看看家庭内部的情况:大家庭更穷的原因是其人口太多?他们对于子女教育及健康的投资能力较低。

桑贾伊·甘地的一个著名口号就是,“一个小家庭才是一个快乐的家庭”。,这句口号后面还附上了一张卡通图片,上面画着一对笑呵呵的夫妇带着两个胖嘟嘟的小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印度,这是极为常见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对此有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论断。

贝克称,每个家庭都面临着一种所谓的“质与量的取舍”,也就是说,一旦有了更多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质”就会降低,因为父母为每个孩子投入的食物及教育资源就会更少。9当父母相信(无论是对是错)为最有“天赋”的那个孩子投入更多是值得的时,情况尤为如此。我们已经谈到,这正是S形曲线所反映的情况。

这样一来,很多孩子最终会失去决定其命运的机会。如果生在大家庭的孩子接受适当的教育、营养及医疗的概率较小(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力资本投入”),如果贫穷家庭更有可能成为大家庭(比如说他们无力承担节育费用),这就产生了一种跨代传递贫穷的机制,即贫穷父母会生育更多的贫穷子女。

这种“贫穷陷阱”或许能为某种人口政策提供根据,即杰弗里·萨克斯在《共同财富》一书中提出的论点。10但这是真的吗?生长在较大家庭的孩子具有明显的劣势?在我们对18个国家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生于大家庭的孩子一般接受的教育较少,但不一定各地都一样——印尼农村11、科特迪瓦及加纳12就是例外。

然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并不存在这样的假设,即由于一些孩子的兄弟姐妹很多,所以他们注定要贫穷,并且受的教育较少。原因也可能是,有些贫穷家庭不仅孩子较多,对教育也并不十分重视。

要想验证贝克的理论并弄清这样一个问题,即家庭人口的增加是否会导致孩子人力资本投入的减少,研究人员尝试研究一些实例。在这些实例中,人口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已失去了控制。研究结果令人惊讶:在这些案例中,他们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可以证明,生在较小家庭的孩子接受了更多的教育。

鉴于全球大多数穷人不使用增育的方法,家庭之所以会意外地生下更多孩子,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生了双胞胎。例如,一个家庭计划生育两个孩子,但产妇在第二次生产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这样第一个孩子就比预期多了一个兄弟姐妹。性别构成是另一个原因。

很多家庭常常想要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这就意味着,与已经有了一双儿女的家庭相比,如果一对夫妇两次生育的孩子属于同一性别,那么他们就可能会计划再要一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个女孩,她有了一个妹妹,那么与有一个弟弟的女孩相比,前者更可能会有两个或更多兄弟姐妹,因为在子女性别选择技术发明之前,生男生女是没法预测的。

以色列一项专门调查家庭大小变化原因的研究表明,大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并无不利影响,即使对于以色列的阿拉伯穷人来说也是如此,这不免有些令人出乎意料。

【本文节选自《贫穷的本质》,作者:阿比吉特,有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无名商贸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无名商贸网 X1.0

© 2015-2020 无名商贸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